
*觀影日期:2006/02/04
*英文片名:Pride and Prejudice
*類型:劇情、愛情
*導演:Joe Wright
*編劇:Deborah Moggach (screenplay)、Jane Austen (novel)
*演員:綺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Elizabeth)、馬修麥克費狄恩 Matthew MacFadyen(Mr. Darcy)、Rosamund Pike (Jane)、唐納蘇德蘭 Donald Sutherland(Mr. Bennet)、布蘭達布蕾欣 Brenda Blethyn(Mrs. Bennet)、茱蒂丹琪 Judi Dench(Lady Catherine de Bourg)
*得獎紀錄:2006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女主角四項提名,另有其他得獎紀錄
*IMDb的介紹頁面:http://www.imdb.com/title/tt0414387/
*海報ㄦ們:![]()
*星星數:★★★★☆
珍奧斯丁(Jane Austen)是英國十八世紀末的女性作家,一生未嫁的她卻寫出了許多生動描繪出愛情中男女面貌的作品,像《傲慢與偏見》、《艾瑪》、《勸導》、《理性與感性》等,其中以《傲慢與偏見》最受到歡迎,電影、電視劇皆已翻拍數次。
《傲慢與偏見》的主題在於描述十八世紀英國男女在封閉的社會風氣,門第觀念根深柢固的情況下,如何衝破障礙,自在地讓自己的情感奔放,追求所愛。故事本身以女主角伊莉莎白與男主角達西之間充滿著誤會與衝突的愛情為主軸,放射狀書寫家族、朋友間的互動關係。由於當時的環境與社會風氣使然,讓原本應該純粹的愛情多多少少蒙上「拜金」觀念,地位決定一個人的價值、未來與幸福。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達西的傲慢再加上伊莉莎白的偏見,原來該是一對天成佳偶,一場愛情談下來卻是一波三折。
我認為《傲慢與偏見》之所以成功,第一個原因在於「人物個性的刻劃」。女主角伊莉莎白雖然不如大姊──珍一樣明艷動人,但她的自然、活潑、有朝氣,而且還有豐富的學識,談吐風趣幽默,是個獨具魅力的女性。然而由於她的家世並不是非常好,就連自家的房屋在父親去世過後都會成為其他親戚的囊中之物,所以即使她嚮往自由,卻無可避免地被社會制度與思想風氣的框架套牢。男主角達西家世顯赫,年輕多金又一表人才的他,在當時的社會簡直是天之驕子,在他出場的第一幕即展現出他的自尊心與驕傲態度,但也因為這樣,他和伊莉莎白甫一見面便使她對他產生了厭惡與疏離感,這場愛情戰爭遂在此埋下導火線。
第二個原因我認為是「故事架構的連結性」。《傲慢與偏見》中出現的人物眾多,但大體而言其實只需以男、女主角為中心點放射出去,就可以繪出劇中所有人物的關係圖,看似複雜,其實也簡單不過,造就了此片環環相扣的連結性。也因為人物關係的緊密,使得故事處處產生衝突,例如達西與韋漢過往的恩怨,卻因為伊莉莎白和韋漢的相識而浮上檯面,但這種「小世界觀」並不會讓人有不合理的感覺。
第三個原因是它「超脫了時代的限制」。雖然珍奧斯丁是以英國十八世紀為藍圖,但這種「傲慢與偏見」的「盲目」愛情關係在現今社會依舊層出不窮。因為個人觀念的過度強烈,導致人們眼中只看得見自己,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男女關係的戰爭也因此週而復始、年復一年的爆發。機緣總是隱身的、隨機的、任意的,它可能出現在任何不特定的兩人身上,然而一旦出現,每個人都能像亞當遇見夏娃的第一瞬間,就能認出他(她)是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嗎?
電影翻拍世界名著本來就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由於名著本身必定已存在著一群忠實的擁護者,舉凡角色、服裝、場景、音樂的挑選,對白、劇情的刪減與改寫有無忠於原著,各個層面都有無需支付薪水的「義務」工作人員幫忙「監督」。就我看來,二零零五年的《傲慢與偏見》電影版是個非常成功的例子。
先從選角來說起,綺拉奈特莉可說是英國知名的新生代女星,其古典中又帶點現代感,笑起來時精靈古怪的模樣活脫脫就像是從書中走出來的伊莉莎白,自然的演技也獲得了第七十八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除此之外,該片也同時獲得了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原創配樂的提名,雖然很可惜最後都未能得獎,但在這樣的大型比賽,我想提名本身就是種肯定。
另外一個改編名著的困難之處在於對白與劇情的改寫問題,珍奧斯丁的文本當然不容置喙,但其書中往往蘊含著人生大道理,電影本身不應如此沉重,因此新版的電影保留了珍奧斯丁的幽默,讓伊莉莎白與達西爭鋒相對的對話依舊犀利無比,卻讓觀眾看了會心一笑,並且選擇刪除說教的部份。我認為就電影本該鎖定觀眾族群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作法是可以接受的。
這場世紀的男女大戰孰勝孰贏,無關財富無關智力,愛情本身的純粹與美好,讓雙方願意放下成見放下自尊,坦誠相見,勇於面對最真實的感情,也因此獲得了雙贏的局面。
*預告片:
留言列表